电子mg官方网站|首页(欢迎您)!

电子mg官方网站|首页(欢迎您)!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环境资讯 > 河南永城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发布

河南永城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发布

来源:    时间:2022-10-10 14:59:15

 永政〔2022〕23号 关于印发永城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
 
  《电子mg官方网站》已经市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永城市人民政府
 
  2022年8月26日
 
  永城市“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
 
  能源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着眼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以前瞻思维、宽广视野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必须面对、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推动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关键举措,对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永城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我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第一个五年。本规划以《电子mg官方网站》和《电子mg官方网站》为依据,阐明“十四五”时期我市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保障我市能源安全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入推进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应对能源需求稳步增长态势,大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能源供应渠道,加快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切实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强化节能降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1.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大幅增强。
 
  电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累计争取电网投资11.38亿元,新建220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改造110千伏变电站5座、35千伏变电站11座,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873千米、400伏线路1689千米,配电台区2245个,新增配变容量39.26万千伏安。电网规模较2015年有较大提升和改善,220千伏变电站变电容量增至1230兆伏安,增幅达41.38%;110千伏变电站容量增至762兆伏安,增幅达62.99%;35千伏变电站容量增至352.9兆伏安,增幅达39.76%。户均容量由1.59提升至1.96,供电可靠率达99.96%,110千伏容载比由1.08提升至1.55,35千伏容载比由1.44提升到1.65,有效扭转电网“两头薄弱”困局,电网更加坚强。
 
  电力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我市电力总装机1599MW。绿色电力供应能力明显提高。风电、光伏和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装机369MW,占总装机的23%;2020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60936.6万千瓦时,较“十三五”初占全部发电量的比率逐年增长,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和外电接纳能力明显提升,城市电网输配能力进一步增强。
 
  天然气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累计完成投资近6亿余元,敷设中低压燃气管线1000余公里,燃气管网已覆盖东城区、西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庄工业园区等区域主要街道及芒山、刘河、苗桥、陈集、高庄、酂城、王集、新桥等乡镇。主要厂站建有天然气城市门站、天然气储配站,日输气能力达40万立方米/天,拥有LNG专有运输车辆40余辆,建设产业集聚区和陈集镇综合L—CNG加气站两座。目前已通气居民近14万户,工商业用户近700余家,全市天然气年使用量近6000万立方米。
 
  油品供应能力更加充足。油品供应体系不断健全。现有商储原油库区1处,库容合计1.78万立方米,年中转量达67000万吨。中国石油永城经销中心、中国石化永城分公司积极争取资源,与上级销售公司、各炼厂、外采供应商对接资源计划,加大资源采购、调动力度,确保加油站油品供应。
 
  2.能源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2020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541.96万吨,较2016年压减59.04万吨,顺利完成“十三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天然气消费总量4300万立方米,较2016年增长1913万立方米;石油消费相对稳定;电力消费稳步上升。电力消费中煤电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明显下降;清洁能源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高,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3.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快速增长。2020年,我市风电、光伏和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总装机369MW,可再生能源发电量6.1亿千瓦时。其中,风电领域总装机130MW、发电量1.1亿千瓦时。光伏领域建成协鑫光伏、林洋光伏、分布式光伏等项目,总装机186MW、发电量1.64亿千瓦时。生物质能领域建成长青生物质能源热电联产、协鑫再生能源等项目,其中生物质(含垃圾焚烧)总装机53MW、发电量3.36亿千瓦时。
 
  4.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扎实推进。2020年,全市能耗总量为624.8万吨标准煤,较2015年增加了10.8万吨,未超出“十三五”能耗增量控制目标。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较2015年降低38.16%,超额完成“十三五”总体目标任务。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在2015年基础上分别消减18.4%、15%、18.6%、21.1%和21%。
 
  工业领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4.45%,顺利完成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任务;建筑领域,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市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10.58万平方米,占竣工面积的100%,节能建筑面积累计达315万平方米;交通领域,12条公交线路站点的500米半径覆盖面积达33.2平方公里,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为80.19%。城市新增公交车、出租车气(电)化率均达到100%;公共机构领域,圆满完成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降低目标,连续多年被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评为良好等级。
 
  (二)发展形势。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为应对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态势,我国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我市将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突出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双节点”价值,积极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源消费将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能源发展面临加快转型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1.面临形势。从国际看,世界能源结构加快调整,清洁低碳成为能源发展主导方向。发达国家能源消费趋于稳定,亚太地区成为能源消费增长主力。能源科技创新加速推进,以智能化、分布式、储能等为特征的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能源国际合作全方位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伙伴关系持续深化,能源保障能力获得更广泛战略支撑。从国内看,能源供需形势总体宽松,但区域性、季节性供需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加快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保障能源安全仍是首要任务;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仍占主导地位,但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清洁能源满足,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持续优化,清洁低碳能源发展空间更加广阔;“风光水火储、源网荷储”两个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能源科技革命加快提速,带动以储能、氢能等能源生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电力、油气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市场对能源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逐步显现。
 
  从全省看,我省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正在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和国家创新高地、幸福美好家园。能源作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基础支撑,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牵引下,必须通过降低能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加快外引清洁能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这既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能源发展拓展更广阔空间。
 
  复杂国际形势对能源安全提出新挑战。国际能源供需格局深刻调整,呈现出生产供应重心西移、多中心化,需求重心加速东移的发展趋势。地缘政治因素加剧了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中美博弈形势复杂,国际能源合作不稳定性明显增加、安全风险加大。在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全面落实保能源安全等“六保”任务,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扎实做好中长期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准备,守牢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底线,保障能源安全上升到事关全局的战略高度。“十四五”时期,我市能源消费将低速稳定增长,能源基础性保障作用更加凸显,能源消费需求能得以高水平满足,为建设商丘副中心城市、打造中等城市新征程开篇布局提供坚实保障。
 
  科技创新推动能源格局加速调整。当前,全球能源领域科技发展正在孕育着革命性突破,有望成为引领产业变革和经济转型升级的率先突破领域,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型利用方式层出不穷、不断升级。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与能源行业深度融合,能源生产消费各环节新应用场景不断呈现。可再生能源、氢能源等新能源利用、新能源汽车制造、“互联网+”智慧能源、节能增效、先进储能、二氧化碳捕捉利用与封存等均是重要创新领域,任何领域的突破都将引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抢抓发展机遇、抢占创新制高点,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成为我市能源发展的战略选择。
 
  区域能源合作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入新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倡议将助推能源领域开放合作,能源的跨区域调配、市场化配置将更加灵活开放。我市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应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挥区位优势,多渠道承接海内外能源资源,打造全省能源枢纽中心。强化淮海经济圈一体化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城市的能源合作,推动淮海经济圈能源互联互通,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能源设施布局与安全运行,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2.存在问题。
 
  (1)能源结构优化压力较大。目前,我市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占比仍然偏高,能源消费低碳化转型形势严峻。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与周边先进县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可再生能源领域中,风电、光伏等装机容量仍相对较低。“十四五”期间我市压减煤炭消费、降低碳排放还需要供给侧、需求侧协同发力,以克服用能成本上升、产业结构调整等困难。我市经济发展“重碳、高碳”现状,为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带来较大挑战。
 
  (2)能源安全供应保障不足。我市用能结构偏重;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比重快速提升,导致煤电等传统化石能源生产约束条件日趋增多;“十四五”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煤炭消费减量目标任务更加艰巨,我市基数低、占比高、压减空间小的煤炭消费结构转型压力较大;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影响及“六保六稳”工作新要求,全市能源供应保障压力增大。
 
  (3)新型能源技术短板突出。新型储能研发投入、技术储备、产业规模相比省内其他地市仍存在一定差距;新型智慧能源、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等能源新业态、新模式项目较少,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匮乏,制约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壮大;电力系统智能调峰、智慧化响应等尚处于攻坚阶段,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任务正探索起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任重道远。
 
  (4)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存在薄弱环节。我市高峰时期电网承载能力已近饱和,外部电力输入通道单一,供电可靠性仍需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能力不足,需进一步完善电网建设,提高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天然气供应多由央企主导,地方政府调控手段有限,储气设施主要依靠租赁,与国家提出的“城燃企业5%、地方政府3天”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5)能源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不同能源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的互联互通、互相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面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现有的体制机制未能及时完善,储能、能源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推广和应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能源体制机制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完全匹配,对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还需加强。能源市场化改革有待突破,能源要素配置方式有待完善,配置方向有待精准。
 
  二、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商丘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新要求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以能源安全保障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紧密契合我市“十四五”能源发展新需求,按照“1267、3510”产业架构,统筹抓好能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坚持节能优先、内源优化、外引多元、创新引领,着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着力强化节能降碳增效,着力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创新,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清洁低碳、绿色发展。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统筹推进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发展与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动主要用能产业绿色发展,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加快能源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增量需求主要依托清洁能源,加速能源向清洁低碳转型。
 
  2.多元开放、安全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发挥区位、市场、基础设施等综合优势,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能源开放合作,完善多轮驱动能源供给体系,健全多元市场供应体系,打造韧性、安全的现代能源供给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水平。
 
  3.节能增效、集约发展。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树立“节能是第一能源”理念,践行绿色集约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充分发挥节能的正向引导和反向倒逼作用,推动全社会能效提升。通过节能增效弱化城市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依赖性,拓展高质量发展的能源空间。
 
  4.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突出创新第一动力作用,以绿色低碳、智慧互联为方向,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系统推进能源重点领域改革,加快能源与数字、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鼓励能源基础设施跨界融合发展,把能源技术及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市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三)发展目标。
 
  1.强化总量控制。综合考虑经济增长、能效提升等因素,结合国家、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形势。到2025年,我市能源消费总量低速稳态增长、煤炭消费总量持续压减,分别完成省分解下达任务;电力装机总量大幅提升,全社会用电量实现稳步增长。
 
  2.优化能源结构。按照“碳达峰、碳中和”对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扩大清洁能源利用规模,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进煤炭消费压减。到2025年,煤炭消费比重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稳步提高。煤电电量、清洁能源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更加优化。
 
  3.保障能源供应。强化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提升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到2025年,天然气供应和储气能力大幅提升,原油和电煤储备能力稳定增长。
 
  4.推进节能降碳。深挖节能降碳潜力,提高综合能源利用效率,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煤炭消费占比和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终端用能电气化比重显著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
 
  5.释放改革成效。增量配电改革试点项目达到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成效;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市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扩大农村能源革命实施范围。
 
  6.更好服务民生。建成覆盖城乡地区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实现“气

2019年第一期

投稿 资料 下载

扫一扫关注协会公众号

河南省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电子mg官方网站平台

河南空气质量 实时预报

河南空气质量预报 发布系统

© 双碳时间 © 广东低碳企业技术协会主办© QQ微信:437814401 粤ICP备2020126120号-2双碳时间

河南广播电视台新农村频道

环境电子mg官方网站平台

翔宇展览

主办单位:电子mg官方网站 电话: 0371-66309197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东明路41号院5号楼2层
豫ICP备14017698号